来源:理财观察 时间:2010-06-18 09:57:34
晨星(中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5月31日,东吴双动力和东吴行业(580003,基金吧)轮动今年以来分别录得4.02%和3.53%的正回报,在182只股票型基金中高居3、4位,东吴新经济(310358,基金吧)今年以来下跌6.49%,在股票型基金中也排在第27位。
同期,东吴进取策略亦取得1.17%的正回报,在159只混合型基金中排在第5位,东吴嘉禾(580001,基金吧)-6.81%的回报率则在159只同类产品中排在第43位。
而在这一次全线辉煌之前,是2009年一整年的业绩阵痛:彼时,东吴双动力和东吴行业轮动年回报率分别为42.10%和33.20%,均在136只股票型基金中130名之后;而东吴嘉禾全年39%的回报率则在全部139只混合型基金中位列第120位。
6月初,东吴基金总裁徐建平接受本刊专访,一一诠释东吴基金赖以从低谷重新跃升至巅峰的种种因由。
业绩推手
Q:我们看到,东吴旗下偏股型的基金今年以来业绩出现实质性的转折,多只基金都名列前茅,请问此次业绩转折背后的推手是什么?
A:其实,自东吴基金创立以来总体的投资业绩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2007、2008两年,还有2010年以来,基金业绩在业内较领先。
2009年,出现过一段时间的低迷,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同期投研团队进行了比较大的的扩充,内部磨合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我们当时对市场的判断有些过于谨慎,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为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所付出的代价,导致短期业绩受到影响。
从2009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公司做了多方面的改进,最核心的在于建立一套更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一方面,在市场趋势判断方面加强集体投资决策;另一方面,在选股上,则提倡发挥基金经理个性化的投资风格;这两者之间又紧密结合。
Q:这两者之间的结合怎样影响到基金业绩?
A:从集体决策这方面来讲,总体上较准确地把握了宏观经济、市场整体趋势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市场和宏观经济正处于一个转折变革的时期,特别是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这样一个过程中,无论扩大内需还是经济的转型升级,自然而然会落到大消费、新兴产业这一块去。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比较深入,准确把握到了结构调整背景下大的投资机会。
在把握了大的趋势后,不管是对新兴战略产业也好,还是大消费(尤其是东吴基金传统的优势项目大消费上),相对行业而言,东吴的投研力量都投入的比较早、力度也比较大,因此切入的更准确。
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还是非常强调基金经理个人风格的形成和个性化的投资。你可以看到,东吴旗下基金从整体上来讲,板块的配置上还是比较一致的,但是如果看个股的话,差异非常大。
但很有意思的是,这些个股差异比较大的基金最终的业绩又十分接近:偏股型基金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有3只基金在1-5月份取得了正收益,股票型基金前十名中我们占了三席;剩余两只产品做得也不错——新经济虽然没有参与排名,但是从成立以来来看的表现还是非常好的,东吴嘉禾在同类产品中也排在第九。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我们所强调的集体决策化的趋势判断和基金经理个性化选股两者的结合,最后的效果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东吴基金去年一共招聘了9位投研方面的人士,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过后,投研团队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Q:能否详细谈一下风险控制方面的制度变化?我们注意到,东吴基金今年以来换手率大幅降低,这是否也是内部风控制度变化的一个体现?
A: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
首先,我认为换手率的高低和业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业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投资策略。
另外一个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确实在交易方面新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包括禁止频繁反向交易,通过这些手段来强化操作的规范性,这些措施施行以来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东吴基金整体业绩的提升,最主要还是在于投研团队能力的提升。
Q:我们注意到,东吴基金去年所引进的一些基金经理,比如朱昆鹏、唐祝益,原本的投资背景都是阳光私募或券商集合理财等定位“绝对收益”的品种,今年以来的行情,是不是恰好正是发挥他们特长的机会?
A:我认为,更大程度上还是整体投研能力的提升,而不是部分基金经理做过绝对收益产品的背景。
比如说,今年以来业绩排在第三、第四位的两位基金经理就是东吴基金原有团队成员,并没有所谓绝对收益产品的投资背景。
我们在选择基金经理的时候,最为注重的是专业领域里的经验和历练,比如说你必须要有5年以上的投研经验,必须要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市。去年引进的几位基金经理在原本的投资领域都做的不错,经历过比较多的历练。其次,就是要有进取心,然后能与公司原有团队的融合。
现在来看,这些优秀投研人员的陆续到位,对东吴原有的投研团队确实起到了很大提升作用——思维的角度越来越多,讨论的风气越来越盛,讨论问题的程度也更加深入。
总体上说,他们都是比较成熟的投研人员,能够很快地适应公募基金的机制。
规模辩驳
Q: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很多小规模的产品做得都比较好,而大规模的基金普遍表现都不是太好,您认为在今年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是否更加适合小一点规模的基金操作?
A:我不这样认为。
从理论上来讲,基金规模的大小和基金业绩没有什么关系。目前整个A股市场的容量足够大,从投资理念和策略上进行改变,大规模和小规?;鸬牟僮鞅局适且谎摹?
Q:毕竟今年从个股来看一些大基金必须要配置的大盘股,尤其是银行、石油这些都跌的很多,这个还是影响了一些大规模基金的业绩吧?
A:如果一定要说大基金与大盘蓝筹之间有什么关系的话,可能那些原本就定位大盘蓝筹且严格按照产品理念运作的产品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就一般的基金来讲,不会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因为基本的配置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业绩。今年以来东吴旗下基金也有配置了一些银行股,但并没有实质性地影响到整体业绩。
另外一方面,没有规定说大基金就一定要配多少大盘股,归根到底资产配置还是要根据自身的研究,哪怕两百亿、三百亿的基金,这个市场也还是足够大的。
关键的是要有风险控制,你不可能所有资产全砸在某一块,那样风险就会非常高。
Q:在资产配置这方面,东吴基金是怎样控制基金风险的?
A:首先要对市场和宏观经济做系统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间可能要强化其或是弱化部分行业或区域的配置,这也正是作为专业人员的价值所在,这一块是主要的,也是最见功底的,既是对宏观的判断,也是对微观的判断。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每个月都会对旗下基金的资产配置风险进行评估,在保证配置相对均衡的基础上,根据宏观经济和市场趋势进行微调:强化或是弱化其中的某些配置。
另外,我们今年特别强调,不仅仅要考虑自上而下的选股和配置,更要重视自下而上的个股的挖掘。归根到底,风险的控制除了系统系风险之外,就是要控制住上市公司本身的风险,投研团队今年在这一块的风险控制还是很有效的。
Q:就今年一季度来看,东吴旗下基金的仓位最大相差有10%左右,但是同期的业绩差距很小,我们也发现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开放式基金中,您是否觉得今年的业绩不再是单纯靠仓位来决定,而更多的是看精选个股的能力?
A:从基金收益来讲,肯定是来自两个方面,仓位和个股。
从今年市场来看,我们采取的策略是保持适度的仓位,因为我们认为今年不会有大的趋势性的机会,所以不会建非常高的仓位。但是具体到各只基金上,根据不同基金的操作需要,也会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总体来说,只是在今年这个阶段,支撑业绩的主要方面还是来自于结构和个股,但是我不否认仓位对于基金业绩的影响。
估值是非
Q:怎样看待目前银行股整体的低估值问题?
A:虽然目前银行股整体估值已经到了历史最低区域,但我们暂时不看好。
目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看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此消彼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蕴含的投资机会。
对于银行股这样的强周期行业来讲,最主要还是看大环境,目前来讲银行股这个行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房地产调控之后的变数、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等。
对于银行股,你不能不考虑大的宏观经济背景,简单的从静态的估值来看问题,价值投资不等于估值,也不等于市值,重点要看价值,而这个价值恰恰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这条原则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也一样适用。
目前来看,有关银行股的坏消息预期已经基本反映在估值上了,不排除有阶段性的机会。
Q:怎样看房地产调控对地产股的影响?
A:有关房地产调控和地产股的未来,一定要从中国宏观经济的结构转型的高度去看。尽管这一次房地产调控仅仅造成交易量的萎缩,没有出现价格的明显回落,但我们认为,这一次房地产调控的决心和力度都很大,根本的原因是这一次调控的背景是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而每一次结构调整无一不是以巨量的资金集中来驱动的。
“君子不立围墙之下”,实际上我们在调控之前就已经及时地从房地产板块全线撤退。目前来看,房地产股最恐慌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Q:今年下半年的投资机会和热点在哪些方面?
A:我们还是坚持原本的想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表现会相对好一点,包括和其相关的一些行业也会受益,这些行业本身正处在一个上升的过程当中。
另一方面,消费的爆发现在也已经可以看出苗头了,这一方面我们也会保持关注,这也是东吴传统的优势所在。
Q:此前,公募基金里面一些业绩比较好些的基金因为申购踊跃,往往会采取封闭措施,东吴今后是否也会效仿?
A:封闭本身无可厚非。但我们认为作为开放式基金来讲,它的原本优势就是在于开放,作为东吴来讲,还是倾向于认为保持开放式基金原本的特点比较好。
如发现页面出现错误或数据不准确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同时如您有好的建议也请告诉我们。
邮箱:services@scfund.com.cn
版权所有: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Soochow Asset Management Co., Ltd. All Right Reserved
客服电话:400-821-0588 客服邮箱:services@scfund.com.cn 投诉、反商业贿赂举报电话:021-50509888转投诉专线 邮箱:tousu@scfund.com.cn
公司声明: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仅供参考,如有与本公司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不符,以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网站已支持IPv6